时间:2023/11/18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《与失眠者对话实录》之被精神病怎么办?

作为一个专注于失眠康复的心理老师,在所接触的案例中,并非所有的人找我,都是因为“失眠问题”,比如下面这个失眠者,她就是抱着“提醒我”的目的来的。

她叫小金,到了我的办公室后,没有绕圈子,直接切入了话题。

小金:老师,你觉得我有精神病吗?

我:第一次见面,还不好判断,你为何这么问呢?

小金:因为我前面见过的所有心理师,都有这种判断,所有我觉得你也不会例外。

我:那么你来找我咨询的目的,不是因为失眠睡不着,而是想验证我是否也有这个结论?

小金:是也不是。

我:愿闻其详。

小金:既然老师愿意听我说,那我想问老师一个问题,请问如何得出一个人患了某个心理疾病的结论?

我:一般的流程是,做完面询后,会做一套心理测试题,根据评分与实际表现,做出综合的判断。

小金:若依次为标准的话,岂不是很容易作假?

我:你所谓的作假,具体指的是什么?

小金:如果我刻意表现出某种心理症状的表现,做题的时候刻意带着倾向选择,岂不是就容易被误判?

我:你若如果真的这样做,目的是什么呢?

小金:为何要用“如果”呢?你可以大胆一点,我就已经这么做了,前面我找了接近上百个心理老师,不就是这么做的吗?当下我坐在你的对面,不也正打算这么做吗?

我:你的意思是,你来找我,就是假装自己得了某种心理疾病,误导我的判断,让我给你做对应的心理测试,从而得出你患了某种心理疾病的“误诊”?

小金:如果我不提前告诉你,接下来你不正打算这么做吗?

我:若无意外,接下来我确实会这么做,不过这和你今天找我的目的,有什么关联吗?

小金:所以嘛,连你这种有良心的慧根深厚之人,都会误诊,可见全球有多少人,因为误诊被当做了精神病,这就是我来找你的目的。

我:请你直接说出来意吧。

小金:既然老师如此开明,没有给我戴个精神病的帽子,把我赶出咨询室,那我就直说了;老师,你觉得有没有一种可能,这个世界上,压根没有精神病,也没有所谓的心理问题?

我:若真如你所言,那精神科大夫的判断,各种心理测试卷,岂不是都是误诊了?

小金:我是说从概率上讲,有没有这种可能呢?

我:我觉这和台风组装一架波音飞机的概率是一样的。

小金:台风组装一架飞机,概率虽然小,可是如果人为把飞机组装好,放入台风中,让人误以为是台风组装了飞机,那还是可能的。

我:所以你就认为,被误诊为精神病,是一种“人为”因素?

小金:你只需要回答有没有这种可能即可。

我:在精神心理层面,被误诊的可能性很大,所以才需要.......

小金:所以才需要专家鉴定对不对?

我:专家的主观经验是仪器代替不了的!

小金:这就说到了问题的核心,我反问老师一句,若一个人被关进了精神病院,该如何自证清白?

我:......

小金:其实你的沉默就是告诉我,很难自证清白是不是?你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老师都觉得难,何况普通人呢?老师你听过卧底精神病院实验吗?

心理学家罗森汉召集了8位志愿者,加上他自己一共9人来进行这个卧底活动,罗森汉为自己和8名志愿者设计了详尽的“人设”,所有参与实验的人,都前去不同的精神病院就诊,之前5天开始不洗脸,不刮胡子,营造出类似于精神病人的邋遢外表。

他们9个人中的8个被确认为精神分裂症,剩下的一个人被确诊为躁郁症,在确诊后,他们收获了每人平均为期18天的住院治疗,最倒霉的一个哥们住院时间长达52天,简直就是在精神病院度假。

罗森汉总结道:当人被贴上精神病人的标签,专家会将他所有的行为都视为精神病症状的一部分,而不再探究他的行为是否正常。

所以,精神专家的判断,有很大可能都是不准确的。

我:这只是一个有争议的实验,不一定就说明专家的不专业。

小金:我并没有说专家的观点不专业,而是说他们的观点不一定准确。

我:没有谁敢保证做出%正确的判断。

小金:老师,讨论到这里,你有没有想过,专业的精神师,利用毕生所学的知识,为何还会做出“误诊”?

我:愿听高见!

小金:除非有一种可能,那就是从源头就错了,就像当初“地心说”的时代,人们基于此做出的很多科学研究,结论最终都是错误的。

只是限于时代的局限性,当时的人不知道错误而已,即便我们当今时代信奉的“万有引力”定律,在某量子力学方面也被证明有不准确的地方,所以精神科医师的误诊,或许不是他们刻意为之,而是他们做出判断的理论依据就错误了。

我:你的意思是,精神学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?

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1%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sp/pgsp/5981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